千里沃野铁牛欢 农机服务显身手
“以前的‘豌豆角田'现在成了层层的大梯田,山坪塘和沟渠修到了田地边,农业宜机化建设为我们农民铸起了‘聚宝盆'!现在我们这里被打造成了‘达州市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 2018年还获得了‘国家级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称号'……”该村党总支书记冯涌说:“园区全域标准化建设、全程机械化作业、全面社会化服务构成了其全新产业发展特色。”
“现在安逸了,有新芽农机专合社来帮忙,从去年开始,我把家里3亩谷田全部流转到专合社,每年除了净收流转费2400元外,平时我们两口子安心在外打工,打工年纯收入近3万元。”9月6日,当从专合社收到颗粒饱满的谷子时,天生镇新芽村2组村民向太连,抓起几颗晾干的稻谷,用牙齿一咬,“嘣”的一声,“好米!好米呀!” 向太连连声赞叹道,“有了专合社,我们农民当起了甩手掌柜,家里田也不撂荒还有人管,平时安心出门打工挣钱,真巴适!”
农民变工人 甩手掌柜挣票子
“我们山区地方靠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种田,成本高、收成低,村民们都不愿意种。”县农机化推广站站长程维森坦言,实行社会化服务,大力推广农业机械化,破解了谁种田、怎样种田的难题,为农民朋友找到了一条机械种田的新路子,深受老百姓欢迎。
与此同时,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一大批社会化服务组织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君塘镇大渔池村村民桂刚,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创办了宣汉县海平种植家庭农场及宣汉县丰收农机专业合作社,与其父亲的宣汉桂花米业公司强强联手,依托农机社会服务组织相互融合,从最初流转500亩发展到至今1800亩自主规模经营,建成了达州市第一个集生产、烘干、加工、销售于一体,具有完整产业链条的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桂刚不仅在经营好自身流转田地同时,还在周边乡镇、县(区)托管服务机防、机收等作业环节的水稻、玉米、油菜上万亩,实现了业主和农户双丰收的良好局面。桂刚说:“正由于有了农机专合社之间服务,大家利用自身农机装备优势形成互帮互助,我才敢大胆流转更多田地,持续推进规模化生产,年年赢得了好收成。”
耕牛变铁牛 机械种田找路子
近日,在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君塘镇平等村2组,3辆收割机穿梭在金黄的稻田间,巨大的齿轮翻滚着,脱出的稻草从机器飞出。一行行轮毂痕迹印在广阔的田野上,一袋袋谷穗堆满仓,农民笑开了嘴,机手乐开了颜。宣汉县水稻陆续进入成熟期,沉甸甸的稻穗在田野中摇曳,村民们抢抓农时,颗粒归仓。
正因为有了全县农机专合社扎实开展社会化服务,推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规范化生产,有力促进了现代农业园区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全县累计建成“旱涝保收、宜机作业”高标准农田总面积71.56万亩,成功建成省政府命名的“省级四星级宣汉肉牛现代农业园区”1个,建成胡家粮油、庙安脆李等市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建成南坪镇车厘子、东乡街道柠檬+白茶、樊哙镇巴山大峡谷富硒茶、普光镇蓝莓等县级现代农业园区10个。
一直以来,旱地零星小块,稻田湿害严重,低温、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严重制约了宣汉现代农业大发展。近年来,宣汉县坚持“统筹规划、连片推进、突出重点、建管并重”的建设原则,采取“政府推动、部门主动、多方联动、乡村齐动”工作举措,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探索破解农业生产难、行路难、运输难等瓶颈。整合项目资金1.5亿余元,建成田网、路网、渠网三网配套,成功探索出盆周山区独具特色的“长藤结瓜、串点连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推广宣汉独有的“U型渠”专利技术。建成后的单个田块面积大于2亩,实行“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综合配套,实现了“田成方、土成形、渠相通、路相连、机能进、物能运、旱能灌、涝能排”和“旱涝保收、宜机作业、高产稳产”目标,集成了区域适宜化、水系优先化、坎埂牢固化、表土复位化、淹水调平化的“五化”标准技术体系。这些农机化基础设施的很好建设成功为全面开启农机社会化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激发了农业经营主体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谁来种田、怎样种田”,盆周山区农业大县如何冲出重围?近年来,宣汉县积极培育农机社会化服务主体,健全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出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农机服务组织率先流转田地“种给农民看、教会农民干、帮助农民把钱赚”的全托管示范,探索出了“机械种田”的新路子,解决了农村缺劳抓生产难题,实现了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和农户双赢局面,助力推进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为保障粮食安全打下了坚实基础。